“孩子们,你们的辩论十分精彩。下面,我们请础滨帮助大家梳理双方辩手在辩论过程中的思维导图,看看《呼兰河传》中描写的童年生活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到底哪个更幸福呢?”
日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中华附小”)的报告厅内,1994年出生的戴琰老师在础滨的辅助下,带领着10名“小辩手”为现场的教育工作者们献上一堂特殊的阅读课。
2016年大学毕业后,戴琰就来到中华附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之余,她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目前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员。
正因如此,戴琰尤其重视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中华附小,她正执教五年级,所在班级共有26个孩子。
为了真正“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戴琰希望将阅读课上得更有意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舞台”。
今年开始,础滨成为全社会的“热词”。一段时间以来,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鼓励学校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育人的全流程,人机协同推动课堂教学加速从传统的“师—生”结构向“师—生—机”结构转变,形成人机共存、多维交互的“人机共教”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中华附小等学校用础滨赋能学科教育等工作。在第叁十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础滨共读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思辨微剧场”正式亮相。
戴琰设计的读书辩论会就是此次活动的础滨展示课程之一。她与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的教师合作,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各组成一支辩论队参与该课程。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的童年自由自在。在自然与田园之间,她有着‘会呼吸的幸福’与‘发酵的情绪’”。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不会遇到《呼兰河传》里描写的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公辩环节非常精彩。戴琰表示,这源于孩子们在课前对《呼兰河传》一书作了充分、细致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运用础滨可以让孩子们掌握书本背后的更多内容,“锦上添花”。
辩论后,没有成为辩手的学生们借助础滨工具分析辩手的阐述思路与辩论方法。
在戴琰的引导下,孩子们发现,这些小辩手大量运用举例、对比等辩论手法。在课堂上,孩子们的交流方式也更加多样。他们运用智能平台发表弹幕观点,助推教学的实施,实现课程的延伸。
经过此次尝试,戴琰更加有信心。她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学校实现多地网络连线,让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并进行阅读的分享和交流。
除了读书辩论会外,阅读“剧本杀”、读者小沙龙等特色阅读课程都让人眼前一亮。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的毛文婧老师带领中华附小五年级的学生,与线上的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的学生共同阅读“剧本杀”。
该阅读“剧本杀”基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展开,让学生们沉浸式阅读文本的同时,可以运用猜想、推理等思维方法找出谁是杀害印第安·乔的真凶。让学生们感到好奇的是,这次“剧本杀”的“主持人”并不是老师,而是由础滨生成的“马克·吐温”。
当该小说的作者“马克·吐温”出现在大屏幕前,带领孩子们开始“剧本杀冒险”时,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兴奋、期待的神情。
对比传统课堂,孩子们的“话语权”与积极性明显更高。半小时内,毛文婧负责引导孩子思考,础滨负责推动阅读剧本杀各项流程进行。观点的输出、见解的表达均来源于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础滨共读系列活动已在南京火热开展。南京市电教馆将引领全市中小学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多场景、多渠道的“五多”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学习形式上,大力推进项目驱动、任务驱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培育具有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的青少年群体。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